9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于“湘江外国语言文学论坛”开讲,主题为“融通型外语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讲座由永利总站ylzz55院长杨文地教授主持,学院领导师生一百余人参加。
郭英剑教授以近年来对外语学科与外语专业建设的思考为引,从办外语专业的参照系谈到“双一流”建设之于外语学科的意义,点明其核心素养是用外语去言说与写作,并指出未来外语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多语能力培养,做到一精、二通、三会。郭教授从新中国英语专业教育70年的历史考察与反思谈到英语专业的“金课”及其标准等,指出国际传播是外语学科发展新趋势,也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有关国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世界更好了解和认识中国、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郭教授表示新时代外语专业要培养融通型外语人才,分享并期待外语学科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中做出独有的贡献。
郭英剑教授还分享了对人工智能特别是对ChatGPT的关注与思考,从ChatGPT冲击波已来,高等教育应如何应对,谈到斯坦福大学培养人文专业本科生的经验,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困境与挑战,提出新技术改变了当代大学教育,难点体现在学生对ChatGPT的使用、于写作的影响、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和人工智能的感情偏好;而其助益在于语言与外文资源丰富、使用者自我评价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机交互下学生互动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回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后,郭教授回应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在其《危局·变局·格局——人工智能时代英语类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的发言中提出的“要培养融合型人才,即要在重视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将各个专业的人才融合在一起培养”,赞同并补充提出新时代要培养融通型外语人才。融通型外语人才是指:熟练掌握外语的基本技能,熟悉外语专业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主要通过外语进入到相邻专业或感兴趣的专业,要在以我为主、保持外语专业本色的基础上,将其他专业的知识体系与结构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创新性地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郭教授表示,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今天,外语学科应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才能在国家需要、社会发展中,找到发挥学科特色的力量所在,也才能在外语专业入才的培养过程中,重新走出一条更加光明的大道。
在讲座后的互动提问环节中,郭英剑教授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从学生平衡课业压力与自我判断、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文本的价值观与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学术论文课教学等角度回答了师生提问,现场反响十分热烈。郭教授的讲座精彩纷呈,观点鲜明的同时充满了趣味性,紧扣学科发展,拓展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且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素材。
讲座最后,杨文地教授总结指出:郭教授的讲座涵盖了对外语专业建设、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环节中的师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思考,并结合国家的要求和现实的考量,强调了信息判断和阐释能力的新要求;讲座为老师与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在AI时代新技术与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学生们不应该随波逐流,要对自身保有清晰的认识,找到自己的方向;外语学科也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并改革创新,向郭教授所建议的融通型外语人才方向发展;而老师们要做好新技术的引领者,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敢想敢做,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坚持以创新为目标培养外语人才。
主讲人郭英剑教授简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永利总站ylzz55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历任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永利总站ylzz55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永利总站ylzz55院长。主要从事本英美文化、文学翻译、英语教育与高等教育研究。郭英剑教授是国务院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摄影、撰稿:邓浩云
一审:吴玲英
二审:仲文明
三审:杨文地